严绍璗

Time:2018-06-21

严绍璗(Yan Shaodang),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、北京大学教授

北京大学(教育部重点学科)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;

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(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)“东方文学研究中心”学术委员会主任;

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;

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名誉会长;

中国比较文学会副会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;

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研究奖励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;

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。

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,1959年9月入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,1964年7月五年制本科毕业,留北大任教师,从见习助教达于教授至今。

1983年—1989年任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副主任、主任,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,1985年创设国际汉学研究室任主任,1986年由学位办批准招收首届“国际汉学研究”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。1990年转入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,1996年由学位办批准招收首届“国际中国学研究”方向博士学位研究生。1998年在北大“四系一所博士后流动站”中设立“国际中国学研究博士后共同研究项目”(四系一所即西语、英语、东语、俄语四系与比较文学研究所),同年出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至今。1999年2月—2013年3月兼任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,期间于2009年6月—2013年5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北大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。2008年以来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北大外国语学院“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”主任至今。

1985年5月-11月应邀担任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学部客座教授,此为新中国第一个在日本文部省正式注册的国立大学教授。1989年—1992年分别担任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、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日本学科客座教授,讲授“中日文学关系史”、“日本汉学与中国学研究”、“日本神话研究”、“日本中世五山文学研究”等课程。1994年—1995年应邀为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,这是日本国立中央研究机构第一次由中国人出任客座教授(工资高于日本国立研究机构中同级教授20%)。期间于1994年11月7日受邀为日本明仁天皇面见的6位在日外国人教授之一,此为中日关系史上日本在位天皇第一次面见中国大学教授并就《古事记》和《万叶集》的研读进行直接的交谈。2001年—2002年应邀担任日本文部科学省“日本文学研究资料馆”客座教授(文部省俸一等),组织并主持“日本文学中的非日本文化元素”读书研究班,2009年—2012年担任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荣誉教授。

1996年以来至今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会副会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,2001年至2005年出任“国际比较文学会东亚研究委员会”主任,200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严绍璗“荣誉教授”称号(陈雨露校长主持仪式),2009年当选为由11个国家的“中国文化研究家”组成的“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”第一届主席团执行主席,2013年1月辞任被授予为名誉会长。21世纪以来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“外国文学项目指南”出题,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、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多元项目的评审专家。2007-2008年“中日历史问题会谈”中为中方专家组成员。

严绍璗一直从事以中国文化为基本教养的“东亚文化”研究,由对象国的“汉学”和“中国学”的研究达于对象国本体文化与本体文学的研究,最终进入“跨文化”研究的学术体系,在50年的学术作业中体验和积累“多元文本细读”与“观念综合思考”互为犄角,相互透入的“新知识生产经验”,逐步形成了以“多元文化语境”、“不正确理解的中间媒体”和“变异体生成”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性观念,并以“多层面原典实证方法论”作为实际操作手段,组合成一个“自我学术理念系统”,被称之为“文学的发生学”。

严绍璗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第一届、第二届、第四届优秀成果奖,中国比较文学会首届优秀图书著作一等奖,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(APPA)学术类图书金奖、改革开放30年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,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,国家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。2009年、2010年获“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优秀工作者”称号,2011年获日本第23届“山片蟠桃文化奖”(每三年世界研究者中评定一人,2011年5月18日《中华读书报》謂“俗称此奖项为‘日本文化研究的诺贝尔奖”。

出版个人专著如《比較文學與文化“變異體”研究》(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)、《日本中國學史稿》(學苑出版社刊2009年版)、《日藏漢籍善本書錄》(3卷本,中华书局刊2007年版)、《日本藏漢籍珍本追蹤紀實——嚴紹璗海外訪書志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刊2005年版)、《比较文学视野における日本文化——严绍璗海外讲講演緑》(日文版,北京大学出版社刊 2004年版)、

《記紀神話における二神創世の形態:東アジア文化とのかかわり》(日本版,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—刊1995年版)、《中日古代文學關係史稿》中華書局香港分局湖南文藝出版社刊1987年版)、《日本的中國學家》(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刊 1980年版)等13部;

与他人合作共著著作如《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》(與劉岳兵、卞崇道、陳瑋芬合著,上海古籍出版社刊2005年版)、《中國與東北亞文化交流志》(與劉渤合著,上海人民出版社刊1999年版)、《關漢卿戲劇集》(與陳鐵民、孫慶善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刊1977年版)等6部;

主編研究集刊如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30年年鉴》(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

刊2013年版)、《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》15卷(北京大学出版社刊2004年起除出版)、《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》10卷(中华书局刊 2004年起出版)12种。

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汉文论文130余篇、日文论文20余篇、读书札记、评述、随笔(中日文)170余篇、外文汉译文稿10余篇以及“电视片”、“访谈录”等。


E-Mail:zhongwen@bfsu.edu.cn     Telephone number:010-88817812/88816438     Fax number:010-88818140     Zip code:100089  Support by ITC

Address: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,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, 2 North Xisanhuan Avenue, Haidian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