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继红,女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。香港教育大学博士后。2004年至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,2010至2011年曾担任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方院长。
教授课程
博士课程:翻译与语言接触、域外汉语教科书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
硕士课程:汉语语法史、佛教文献语言研究、中国语言文化、汉语篇章语言学
本科课程:中古汉语语料导读、古代汉语
研究方向
汉语语法、佛经翻译、清代北方官话语法
学术成果
专著
(1)《基于梵汉对勘的<阿毗达磨俱舍论>语法研究》,中西书局,2014年。入选清华大学语言学博士丛书。
(2)《<金刚经>同经异译与语言研究》,中西书局,2018年。
(3)《西洋杂志》校注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7年。
译文
(1)佛教的兴起与东亚白话文的产生(翻译,约3万字),原文作者为Mair, Victor. H,《佛教汉语研究》,商务印书馆,2009年6月。
(2)近体诗律的梵文来源(翻译,约5万字),原文作者为Mair, Victor. H与梅祖麟,2007年12月。
(3)十八世纪中国北方官话的样本(翻译,约3万字),原文作者为Coblin South W.,《汉语史研究辑刊》,2021年
论文
[1] 从东西互鉴看佛经翻译对汉语音韵研究之影响,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,2021年,3辑
[2] 从《四声联珠》看清末北京话中的满语干扰特征存留情况,汉语史研究集刊,2020年,29辑
[3] 《从儿化词看〈语言自迩集〉对满汉合璧教材的改编》,励耘语言学刊,2020年,33辑
[4] 北京话文献出版和研究视角的突破,语言学论丛,2020年,第62辑
[5] 《金刚经》达摩笈多译本的梵汉双语字书性质,古汉语研究,2020年2期
[6] 何德兰《孺子歌图》与晚清北京童谣海外译介,中国文化研究,2020年2期
[7] 清末《官话指南》与《土话指南》时间词语的地域差异,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,2020年第1辑
[8] 《金刚经》玄奘译本行为动词与四言文体的构成,文献语言学,2020年11辑
[9] 从梵汉对勘看《金刚经》菩提流支重译本的异化特征,宗教学研究,2019年4期
[10]动词重叠时体用法的演化关系,历史语言学研究,2019年总13辑
[11]《金刚经》重译的同化与异化之别,《丝绸之路新探索:考古、文献与学术史》,荣新江主编,凤凰出版社,2019年
[12]《清文指要》时体助词“了”的相关句式及其满汉对应,《亚洲与中国》,李雪涛主编,2019年
[13]清代子弟书时体助词“了”“着”及其混用现象,人文丛刊,2019年,总12辑
[14]《金刚经》复合词翻译对等完整度的译者差异,汉语史学报,2018年,总19辑
[15]菩提流支《金刚经》译本风格探析——以鸠摩罗什与玄奘译本为对比参照,汉语史研究辑刊,2018年,总25辑
[16] 《左传》中“矣”的多功能性的量化分析,中国语文,2018年5期
[17]清代满汉合璧语料中双“了”句的用法研究,语言学论丛,2018年,总58辑
[18] 从《金刚经》梵汉对勘看玄奘的翻译语法观念,外语教学与研究,2017年6期
[19] 从《金刚经》梵汉对勘看玄奘的翻译语法观念,人大复印资料《语言文字学》,2018年4期
[20]清代满汉合璧文献中的“V1着(0)V2”构式,语言与翻译,2017年2期
[21]中古律典《摩诃僧祇律》“若”类复句研究,人文丛刊,2017年总11辑
[22]从梵汉对勘看“所有”全称统指与任指用法的差别,中国语言学报,2016年总17期
[23]中古译经数范畴的翻译方法,人文丛刊,2016年10辑
[24]从梵汉对勘看全称量化限定词“所有”的形成,古汉语研究,2015年4期
[25]从梵汉对勘看全称量化限定词“所有”的形成,人大复印资料《语言文字学》,2016年4期
[26]“当”的情态与将来时用法的演化,中国语文,2015年3期
[27]“当”的情态与将来时用法的演化,人大复印资料《语言文字学》,2015年9期
[28] 从梵汉对勘看《金刚经》中时体语法语素“已”,现代语文,2015年6期
[29]基于梵汉佛典平行语料库的梵语格标记翻译研究,汉语史学报,2014年14辑
[30]从尝试到经历——“尝”的语法化及其类型学意义,语言科学,2014年5期
[31]《诗经》的“有”字句探源,南开语言学刊,2014年1期
[32]从《俱舍论》看论部佛典的文体特征,兰州学刊,2014年4期
[33]《庄子》“方生方死”的语言与哲理解读,中国文化研究,2013年2期
[34]副词“方”多种时体用法的关系,中国语文,2012年6期
[35]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,当代修辞学,2012年2期
[36]从完成体到最近将来时——类型学的罕见现象与汉语的常见现象,世界汉语教学,2012年2期
[37]南方方言“有”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,语言教学与研究,2010年4期
[38]《解释语言的演变:进化的理论》中的语句选择理论,当代语言学,2009年1期
[39] 句尾“来”体貌用法的演变,语言教学与研究,2009年4期
[40]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,国际汉语教育,2014年2辑
[41]汉译佛经中梵语过去被动分词的翻译策略,人文丛刊,2013年7辑
[42]汉译佛经句末“故”用法考察,《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》,蒋绍愚主编,商务印书馆,2013年
[43]论部佛典篇章标示成分考察,《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》,蒋绍愚主编,商务印书馆,2013年
[44]隋唐对外汉语教学史考,绥化学院学报,2010年6期
[45]宋元对外汉语教学史考,汉语教学与研究(韩国),2010年
[46]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,外语教学与研究,2006年1期
[47]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,人大复印资料《语言文字学》,2006年5期
[48]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,安阳工学院学报,2006年4期
[49]玄奘译经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,中国文化研究,2006年3期
[50]动词前“一”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,世界汉语教学,2006年3期
[51]《阿毗达磨俱舍论·分别界品》中的语法仿译现象,中文学刊(香港),2005年
[52]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,语言研究,2003年1期
科研项目
(主持)
(1) 清代满汉合璧《百二老人语录》校注与语言研究,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(19VJX096)。
(2) 佛典语法的中国化研究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佛典语言的中国化”(20&ZD304)子课题。
(3) 基于梵汉平行语料库的《金刚经》语言与翻译研究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(17JHQ052)。
(4) 清代满蒙汉合璧语言翻译类文献文本标注数据库建设及相关研究,北京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(第三批)。
(5) 清代北京旗人汉语研究——以满汉合璧文献为中心,北京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(YY19ZZA026)。
(6) 汉译佛经量范畴专题研究,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(后期资助项目),2019。
(7) 基于满汉平行语料库的清中前期北京话时体标记研究,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(14WYB018),完成。
(8) 基于梵汉平行语料库的汉译佛经时体标记研究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13BYY111),完成。
(9) 基于梵汉对勘的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语法研究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06CYY010),完成。
(10) 中古汉译佛经复句研究,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(05JC740036),完成。
(11) 玄奘译经梵汉对比语料库构建及其语言翻译策略研究,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(2012XJ025),完成。
(12) 佛教文献语言研究,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,完成。
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的科研项目
(1)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:汉语经历体的类型比较与二语习得研究(项目编号:13JJD4008),北京语言大学。
(2) 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研究项目: 汉译佛经梵汉对比分析语料库建设及其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(编号为GRF/HKIED 844710)。香港教育大学。
(3)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: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广义体貌标记语法化研究(项目编号:08BYY050)。北京语言大学。
(4)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:基于梵汉对勘材料的佛教汉语研究。北京大学。
(5)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:语言接触和汉译佛典语法比较研究——以梵汉对勘为基础。北京大学。
获奖情况:
|
获奖时间 |
荣誉称号 |
授予单位 |
1 |
2018年 |
孙先东学术创新奖教金 |
北京外国语大学 |
2 |
2015年 |
“青年卓越教师”人才称号 |
北京外国语大学 |
3 |
2007年 |
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 |
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|
4 |
2006年 |
陈梅洁基础阶段教学奖 |
北京外国语大学 |